EMB制动技术小规模量产!结构简洁、响应快,适配自动驾驶

2025-08-16 15:26:23      来源:科技新视讯

一、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

  1. EMB技术定义
    • 全称:电子机械制动系统(Electro-Mechanical Braking System),通过电机和电子控制单元(ECU)直接控制制动力,完全替代传统液压系统。
    • 结构组成
      • 子控制单元(ECU):集成主副MCU,支持冗余计算与通信(如CAN FD/以太网)。
      • 电动执行器:永磁电机驱动制动钳,实现制动力精确调节。
      • 传感器:轮速、夹紧力、温度等多维度数据采集,支持ABS/ESP/TCS等功能集成。
  2. 技术优势
    • 响应速度提升:制动指令传输延迟缩短至100ms以内,比传统液压制动快3-5倍,紧急制动距离减少15%-20%。
    • 结构简化与轻量化:取消液压管路、主缸等部件,整车减重5%-8%,续航里程提升8%-10%(以比亚迪汉EV为例)。
    • 智能化集成:与自动驾驶系统无缝对接,支持实时路径规划与动态制动力分配,适配L3+级自动驾驶需求。
    • 环保与维护成本低:无液压油泄漏风险,维护周期延长,单车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约12%。

二、小规模量产现状与挑战

  1. 厂商进展
    • 博世与比亚迪:联合开发的EMB系统在汉EV车型量产,响应速度提升50%,但初期成本高40%(约1.2万元/套)。
    • 大陆集团:全球首家量产EMB,展示四轮全干式演示车,采用“前湿后干”混合方案(FBS2)和全干式方案(FBS3),计划通过模块化设计将成本降低至传统制动的1.3倍。
    • 炯熠电子:完成EMB系统冬季极寒测试(-40℃),搭载国产化芯片,通过500+套台架验证和60+辆整车鲁棒性测试,建成国内首个MGU和EMB总成装配线,年产能达50万套。
    • 京西智行:聚焦全冗余硬件方案(双MCU/双电源/传感器全冗余),采用非线性球盘设计,车轮锁止时间缩短至75-100ms,计划2026年量产供货凯翼汽车。
  2. 市场数据与政策支持
    • 市场规模:2023年中国线控制动市场搭载率37.68%,新能源汽车超73%,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29亿元。
    • 政策推动:中汽研启动线控制动标准制定,欧洲法规修订版草案完成,2025年有望正式发布。
    • 成本下降路径:国产厂商通过模块化设计(如大陆集团FBS系列)和国产化芯片(如炯熠电子)将成本降低30%-40%。
  3.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
    • 制动力不足
      • 问题:小型永磁电机难以满足1-2kW制动功率需求。
      • 解决方案:采用自增力机构(如DLR eBrake方案),通过动能回收降低电机功率需求,能耗节省83%。
    • 工作环境恶劣
      • 问题:轮毂处高温(钕铁硼磁体工作上限80℃)、高振动影响可靠性。
      • 解决方案:采用耐高温材料(如SmCo磁体,工作上限250℃)和强化散热设计。
    • 冗余与安全性
      • 问题:完全线控导致无机械冗余。
      • 解决方案:双控制器(主副MCU)、双电源、传感器全冗余,故障切换时间<50ms。

三、适配自动驾驶的集成方案

  1. 通信协议与数据交互
    • 协议选择:采用CAN FD或以太网,支持低延迟(<10ms)数据传输,兼容V2X通信。
    • 数据融合:集成雷达、摄像头、高精地图数据,实现制动指令与路径规划的实时协同。
  2. 冗余设计与容错机制
    • 硬件冗余:双ECU、双电源、双传感器通道,确保单点故障下系统仍可工作。
    • 软件容错:采用看门狗定时器、心跳检测机制,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份系统。
  3. 算法优化与场景适配
    • 动态制动力分配:基于AI算法实时调节四轮制动力,优化ESP/TCS性能,提升湿滑路面稳定性。
    • OTA升级:通过远程更新优化制动策略,适配不同车型(如轿车/SUV)和驾驶场景(高速/城市)。

四、未来趋势与推广策略

  1. 技术演进方向
    • 48V电气架构:提升电机功率(至3-5kW),解决制动力不足问题。
    • 固态电池集成:与高能量密度电池协同,进一步减轻重量,续航提升10%-15%。
    • 角模块化设计:将制动系统与轮毂电机集成,简化底盘架构,支持悬架与转向精细化调节。
  2. 市场推广路径
    • 分阶段实施
      • 阶段一(2025-2026):高端车型(如蔚来ET7、凯翼炫界Pro)试点,验证可靠性。
      • 阶段二(2027-2028):中端车型普及,成本降至传统制动1.5倍以内。
      • 阶段三(2029+):成为主流方案,适配L4级自动驾驶。
    • 生态共建:与芯片厂商(如地平线)、软件商(如东软睿驰)合作,构建开放开发平台。
  3. 政策与标准完善
    • 安全认证:推动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,建立EMB专属测试标准(如极寒/高温环境验证)。
    • 数据共享:建立行业级故障数据库,通过AI分析优化设计,提升整体可靠性。

EMB制动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和电子控制,实现了更快速、精准的制动响应,适配自动驾驶需求。当前小规模量产已验证其技术可行性,但需解决制动力、可靠性和成本问题。厂商通过模块化设计、国产化供应链和冗余方案应对挑战,政策与标准完善将进一步推动普及。未来,EMB有望成为主流制动方案,特别是在高端车型和自动驾驶领域,预计2028年全球渗透率将超25%,开启智能制动新纪元。
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一、技术架构:华为乾崑ADS 4.0的突破性创新 世界引擎与行为模型架构 WEWA架构 :采用世界引擎+世界行为模型架构,端到端时延降低50%,通行效率提升20%,重刹率降低30%。云...
2025-08-16 15:41:07
一、技术原理与架构设计 双系统架构(快慢系统理论) 系统1(快思考) :基于端到端模型,负责常规场景的快速响应。通过摄像头、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输入,结合CNN主干网络提...
2025-08-16 15:37:32
一、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云端大模型蒸馏架构 教师-学生模型 :小鹏采用720亿参数云端大模型(教师)亿级参数车端模型(学生)的架构,通过注意力机制权重转移和决策路径压...
2025-08-16 15:35:09
一、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自监督学习架构 多元自回归生成模型 :NWM通过自监督方式学习原始传感器数据(如摄像头、激光雷达、雷达数据),无需人工标注,显著提升数据利用效...
2025-08-16 15:32:13
一、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多模态大模型通过整合摄像头、激光雷达、雷达等多传感器数据,结合深度学习算法,实现环境感知与决策规划的端到端优化。其核心优势体现在: 感知精...
2025-08-16 15:29: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