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技术原理:AI赋能,实现动态智能控制
混动控制策略智能化通过AI算法、实时数据融合与场景化适配,突破传统混动技术的“机械执行”模式,实现从“固定规则”到“动态决策”的跨越。其核心技术包括:
- AI算法深度介入
- 基于机器学习的AI模型被集成到控制单元中,实时分析车辆状态(如车速、电池电量、发动机水温)、驾驶习惯(如加速/制动频率、跟车距离)与路况信息(如坡度、交通信号灯位置),动态调整动力分配比例。例如,比亚迪DM-i超级混动通过智能调节内燃机介入时机,实现“可油可电”的高效切换;吉利雷神混动平台则通过变频混动电驱3DHT Pro,根据工况智能判断是否介入并联模式,系统效率提高约20%。
- 多源数据实时融合
- 新一代混动系统通过车载传感器(如摄像头、雷达)、导航地图与云端数据的联动,构建“全局感知网络”。例如,领克EM-P智能电混系统结合导航的拥堵预测,提前调整电池电量储备,确保纯电模式覆盖整个拥堵区间;通过摄像头识别前方坡道,提前启动发动机为上坡储备动力,避免下坡时因电量不足无法充分回收能量。
- 硬件性能协同优化
- 智能控制策略与混动系统硬件(如发动机、电机、电池)深度协同,通过软件定义硬件的工作边界。例如,AI根据电池健康状态动态调整充电功率,避免过充损伤电池;在低温环境下,优先用发动机余热为电池升温,提升其放电效率。
二、车企应用:过半数车企量产,技术路线多样化
过半数车企已量产应用智能化混动控制策略,技术路线呈现多样化特点:
- 丰田:智能电混双擎
- 丰田第五代THS-II通过全新锂电池实现34%的小型化和44%的轻量化,电能输出提升8%;高转速电机能量损耗递减19%,输出功率提升32%,实现“强电机”驱动。
- 比亚迪:DM-i超级混动
- 通过智能调节内燃机介入时机,实现“可油可电”的高效切换,无需变速箱,直接通过电机驱动车辆,提升燃油经济性。
- 吉利:雷神混动平台
- 变频混动电驱3DHT Pro是全球首个量产的3挡混动电驱变速器,独创的“全速域并联”技术可使搭载车型在时速20km/h以上时根据工况智能判断是否介入并联模式,系统效率提高约20%。此外,雷神平台还实现混动系统FOTA升级,支持车人、车路、车云之间的数据互通。
- 长城: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
- 通过智能能量管理和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,全新Hi4可以精准识别实时路况,智能调用前后轴双电机、混动专用发动机,实现9种驾驶模式的智能切换,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。
- 领克:EM-P智能电混系统
- 领克900基于EM-P平台构建了强劲的驱动系统,综合功率高达650kW,0–100km/h加速成绩达4.3秒。系统支持多种动力切换逻辑,根据实际电量及驾驶情境自动在纯电、串联、并联和发动机直驱间动态调整输出模式。三挡混动变速结构保障了更宽泛的扭矩释放区间,即使在低电量状态下,系统依旧具备持续而平顺的输出能力。
三、市场数据:混动车型市场份额攀升,用户认可度提升
智能化混动控制策略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混动车型的市场竞争力:
- 市场份额:2025年,插混车型市场份额预计上升至40%,而纯电动汽车占比可能降至50%。
- 用户反馈:智能化控制策略通过动态智能、全场景覆盖与综合体验升级,解决了传统混动“节能但不省心”的痛点。例如,领克900通过EM-P系统实现纯电续航280km、综合续航超1400km,消除续航焦虑;吉利混动车型则通过智能能量管理模块,提升驾控体验和能耗效率。
四、未来趋势:技术持续升级,产业链协同加速
未来,混动控制策略智能化将继续向更深层次发展:
- 技术升级
- AI算法、多源数据融合、硬件协同优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升级,实现更高效的能量管理和更平顺的动力切换。例如,通过更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,提升AI对驾驶习惯和路况的预测精度;通过更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更实时的数据传输,提升多源数据融合的效果。
- 产业链协同
- 随着产业链各方的协同创新,如车企、电池厂商、芯片公司、地图服务商等的合作,智能化混动控制策略的普及速度将加快。例如,车企主导控制策略的算法开发与场景适配,电池厂商提供更高能量密度、更快充电速度的电池,芯片公司开发低功耗、高算力的车规级芯片,地图服务商开放高精度地图与实时交通数据。
- 挑战与应对
- 技术成本、算法复杂性、数据短缺等问题仍需解决。例如,AI算法的深度介入需要更高的算力支持,而多源数据融合则对数据质量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此外,随着混动控制策略智能化的普及,如何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将成为重要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