续航里程成首要考量!消费者购车决策因素大揭秘

2025-08-18 17:36:27      来源:科技新视讯

一、续航里程:新能源汽车时代的“硬指标”

1. 数据支撑的核心地位

  • 消费者选择倾向:2025年调查显示,超60%的消费者倾向选择续航超800公里的纯电车型,插电混动因“无里程焦虑”成为家庭用户首选。
  • 使用场景分化:日常通勤(30-50公里/天)需200-300公里续航,而长途出行则要求500公里以上以减少充电次数。
  • 保值率关联:续航长的车型在二手市场更受欢迎,保值率更高,例如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因续航超700公里,二手需求旺盛。

2. 技术突破与市场反馈

  • 电池技术升级:2025年主流电动车续航突破500公里,昊铂HL纯电版达750公里,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续航超700公里。
  • 快充网络优化:快充技术(如瑶光C-DM支持30分钟充至80%)与城市充电桩覆盖率提升,缓解充电难题,但德勤报告指出,47%的印度消费者仍期望BEV续航超400公里,凸显市场差异化需求。

二、其他关键决策因素:从智能化到经济性

1. 智能化配置:从“加分项”到“必选项”

  • 智能驾驶普及:L2级辅助驾驶成主流配置,比亚迪夏全系标配“天神之眼”DiPilot系统,支持自动泊车、高快领航等功能。
  • 车机系统升级:人机交互升级,如福特锐界L搭载的SYNC®+2.0系统支持70+语义语音交互,瑶光C-DM的雄狮Lion5.0系统依托高通8155芯片实现流畅操作。

2. 经济性:全生命周期成本受关注

  • 燃料成本对比:德勤报告指出,40%的消费者因“降低燃料成本”选择电动车,比亚迪夏混动版WLTC百公里油耗仅6.31L,瑶光C-DM插混车型纯电续航达100公里,日常通勤可完全依赖电力。
  • 保值率考量:日系燃油车及特斯拉等电动车因高残值率受青睐,而定制化车型(如问界M8)可能面临二手市场折价风险。

3. 安全性能:从被动到主动防护

  • 硬件冗余设计:沃尔沃EX90配备29个高精度传感器,支持360°环境感知;比亚迪夏搭载云辇-C智能阻尼系统,提升行驶稳定性。
  • 电池安全标准:中保研测试成绩、电池防火设计(如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)成为电动车选购的重要参考。

4. 空间与舒适性:家庭出行的“隐形刚需”

  • 大空间配置:中大型SUV及MPV因空间优势销量增长显著,某些新能源品牌针对家庭场景推出“亲子模式”“后排生命体征监测”等功能。
  • NVH优化:ANC主动降噪(锐界L)、三区空调(瑶光C-DM)等配置显著提升驾乘体验。

5. 品牌与售后:信任链的重构

  • 售后网络覆盖:易车调研指出,73%的消费者将“便捷维修”纳入决策因素,新势力品牌通过直营模式强化服务响应。
  • 品牌忠诚度下降:消费者更看重服务生态,例如领克提供48小时深度试驾、个性化配置定制等服务。

三、市场趋势与消费者行为:从政策到技术

1. 政策驱动与市场分化

  • 新能源车牌优先:多地推出新能源车牌优先、充电补贴等利好,推动下沉市场购车需求激增。
  • 美国市场遇冷:本田中止纯电大型SUV开发,因美国充电设施不完善导致大型电动SUV销售遇冷,转而加强混动车生产。

2. 技术突破与消费升级

  • 电池成本下降:电池价格从2010年的每千瓦时约1000美元降至2023年的每千瓦时约137美元,推动电动车价格竞争力提升。
  • 消费升级趋势:消费者愿意为智能化、舒适性支付更高价格,10万-20万元区间车型成主流,麦肯锡报告指出59%的消费者将“用车成本低”列为购车首要因素。

四、车企应对策略:技术、产品与服务的三重升级

1. 技术升级:突破续航与成本瓶颈

  • 电池技术创新: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(如固态电池、锂硫电池),优化电池管理系统,提升能量利用效率。
  • 轻量化设计:采用先进车身结构和材料降低整车质量,减少电池负担,例如红旗HS7 PHEV通过混动系统实现高效能源利用。

2. 产品设计:场景化与差异化

  • 场景化产品矩阵:针对不同场景推出产品,如家庭用户优先插电混动(比亚迪夏、瑶光C-DM),年轻用户偏好智能化纯电车型(小鹏G7)。
  • 混动系统平衡:插电混动车型因“可油可电”特性,成为2025年市场热点,例如比亚迪夏、领克07 EM-P等车型销量攀升。

3. 补能网络与服务生态

  • 充电设施建设:加快城际和社区充电设施建设,推广智能充电网络,例如特斯拉超充站、蔚来换电站。
  • 服务模式创新:通过直营模式强化服务响应,例如领克提供48小时深度试驾、个性化配置定制等服务。

五、续航里程是核心,但决策已转向综合价值

2025年消费者购车决策已从单一性能比拼转向综合价值评估。续航里程仍是核心考量,但智能化、经济性、安全性、空间舒适性及品牌服务等因素正成为关键变量。车企需通过技术升级(如电池创新)、产品设计(场景化矩阵)、服务生态(补能网络+直营模式)三重策略,满足消费者对“智价比”“全生命周期成本”及“出行体验”的复合需求。在电车与油车的博弈中,唯有理性分析用户场景,方能找到真正契合的“出行伙伴”。

[责编:金华]

大家都在看



推荐阅读
一、市场整体情况:智能化进入普及化阶段 1. 自动驾驶渗透率突破60% 数据支撑 :2025年,中国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达62%,L3级自动驾驶技术开始量产落地,华为、小鹏等...
2025-08-18 17:46:15
一、技术架构:华为乾崑ADS 4.0的突破性创新 世界引擎与行为模型架构 WEWA架构 :采用世界引擎+世界行为模型架构,端到端时延降低50%,通行效率提升20%,重刹率降低30%。云...
2025-08-16 15:41:07
一、技术原理与架构设计 双系统架构(快慢系统理论) 系统1(快思考) :基于端到端模型,负责常规场景的快速响应。通过摄像头、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输入,结合CNN主干网络提...
2025-08-16 15:37:32
一、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云端大模型蒸馏架构 教师-学生模型 :小鹏采用720亿参数云端大模型(教师)亿级参数车端模型(学生)的架构,通过注意力机制权重转移和决策路径压...
2025-08-16 15:35:09
一、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自监督学习架构 多元自回归生成模型 :NWM通过自监督方式学习原始传感器数据(如摄像头、激光雷达、雷达数据),无需人工标注,显著提升数据利用效...
2025-08-16 15:32:13